close

  央廣網北京7月1日消息(記者丁飛 張庶卓)據中國之聲《新聞晚高峰》報道,故宮,是一個有太多故事的地方,尤其近幾年清宮戲的泛濫,故宮更是一個讓很多人去了又去的地方。
  很多游客到北京游玩,哪怕只有一天,故宮也是不可能落下的。天矇矇亮爬起來,看完升旗儀式,在天安門廣場拍幾張紀念照,然後徑直走進故宮,在烈日下仰視這片古老而又無與倫比的紫禁城。
  作為世界上收藏中國文物最多的博物館,今天的故宮每天接待著上萬名游客。你可能來過這裡,但你對於它的理解卻不一定是正確的。關於故宮,關於人們對故宮的那些誤解和抱怨,昨天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一次說了個明白。
  【誤解1:故宮的文物藏品都是清朝的】
  當然了,能下出這番結論,想必也是事出有因。畢竟紫禁城本身,是明清兩朝宮殿,兩代共24任皇帝曾在此辦公和起居。但如果你由此認為這裡的藏品歷史不過600年,那就請自覺認錯。故宮藏品,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見證——
  單霽翔:故宮文物藏品不是都是清朝文物,而是各個時期、各個地域,即使是清朝皇帝收的文物,往往都是前朝的,都是前朝的前朝的,他們不收當代的。
  【誤解2:故宮的文物藏品全部都經歷南遷】
  臺灣一檔電視節目中,主持人陳文茜講述過故宮文物如何南遷運往臺灣。故宮文物南遷,是民國時期的一種文物保護行動。當年山海關失陷,故宮部分文物分批運到上海,後至南京、四川、重慶,以及臺灣。15年裡,南遷文物行程上萬里,穿越大半個中國,無一件丟失,幾乎無損,堪稱奇跡。但殊不知,這隻是故宮百萬藏品中的一小部分——
  單霽翔:當時故宮博物院各處藏品數以百萬計,大部分仍保存於原處未動,甚至有的整座庫房的文物藏品均未南遷。根據民國時期北平故宮博物館的多次清點,留存的文物藏品多大118.9萬餘件。
  【誤解3:故宮的珍貴文物都去了臺灣】
  因為故宮部分藏品運到了臺灣,臺灣作家李敖曾說,臺灣故宮就像餃子餡,而北京故宮則只是個殼,瓤很少。直到2005年他帶著家人走進故宮,後來他說,要“為我以前對故宮的評論懺悔”。單霽翔說,當年受裝箱人的文物知識所限,有時留下的是真品,帶走的反而是次品:
  單霽翔:比如那先生在《典守故宮國寶七十年》里就有這麼一段描述:那些職員(指秘書處),對文物、圖書、文獻一概不懂。叫他們裝箱,該裝的不裝,而毫無價值的東西卻裝了箱。當時秘書處、古物館、圖書館、文獻館共同為文物裝箱,秘書處所裝箱數幾乎占了總數的一半。
  【誤解4:“感覺。。。。。參觀故宮看不到什麼文物藏品啊?”】
  這個可能是不少游客的共識。單霽翔解釋說,這種印象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,首先是開放面積有限和專館展覽較遠:
  單霽翔:目前紫禁城的開放面積是52%,主要包括以中軸線為主的紫禁城宮殿建築參觀路線。目前這些文物只能從門口觀看。第二是紫禁城對外開放區域內,設有很多常設專館和專題展覽,比較分散,相距甚遠。由於參觀中軸線占據參觀者大部分時間和精力,多數觀眾只能選擇一兩處專館參觀。
  【誤解5:“感覺我們的故宮似乎缺少一件‘鎮館之寶’啊”】
  單霽翔:比如盧浮宮,中國的觀眾一去就是去看那三個東西,三個美女哈,一個維納斯一個蒙娜麗莎一個勝利女神,完了就走啦。一到臺北故宮就上三樓,去看白菜、肉和火鍋。完了就走了以為就到臺北故宮了。
  白菜、肉和火鍋,去過臺北故宮的人都知道,指的是翠玉白菜、東坡肉形石和毛公鼎。這是單霽翔最不願看到的:只見樹木,不見森林;一枝獨秀,以偏概全。故宮也曾試圖海選出一件“鎮館之寶”,但最終作罷:
  單霽翔:故宮博物院從不突出某一兩件文物,打造所謂的明星文物、鎮館之寶。某些博物館挑選一兩件藏品,全力打造明星文物,吸引觀眾眼球,這對於博物館和觀眾來說實在是兩敗俱傷。
  那麼,去臺灣故宮,到底該看些什麼呢?
  單霽翔:我真是呼籲咱們大陸的觀眾到臺北故宮參觀,最應該關註的是它的,第一是兩宋的書畫;第二是宋代五大名窯的陶瓷;第三是康雍乾三朝的琺琅彩瓷器。  (原標題:故宮博物院院長:博物館設鎮館之寶是兩敗俱傷_tech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b50obkrt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